k8凯发天生赢家耳熟能详的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和北极黄河站、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的大比例尺模型,极地科考“利器”“向阳红10”号船、“雪龙”号船、“极鹰”系极地无人机,以及珍贵的中国首登冰穹A签名工作服、工作日记、极地陨石、南极冰芯……大国重器闪耀全场,科考装备竞相涌现,引领公众开启一场见证中国极地科考40年峥嵘岁月和冰雪荣光的科普之旅。
10月31日,作为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重磅活动之一,火爆的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深圳站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开幕。
展览由自然资源部、新华社、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自今年6月28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开展以来,好评如潮。作为2024中国海博会的重磅活动之一,展览于10月31日移师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巡展,为期一个月,向公众免费开放。
展览分“领导关怀”“奋斗历程”“辉煌成就”“冰雪荣光”四个板块。三大亮点引人入胜:展览内容首次系统梳理中国极地考察4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成就,全景展示综合考察保障能力、科学考察成果、极地国际治理和国际合作、极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极地科普文化等。展品数量多、精品多,各类极地考察保障设施、科研装备、珍贵标本、历史见证物等,辅以大量图片、视频资料,首次面向公众集中展出。展览设计大气恢弘。中心展区以冰原作为展台,依次陈列考察船、考察站和极地考察立体观监测系统大比例尺模型,极地特色鲜明,极具视觉冲击力。
播放视频,引领观众从科考队员的视角,全景式地体验中国极地考察,观看“雪龙”号及“雪龙2”号劈波斩浪、破冰前行,南极大陆凛冽的“地吹雪”和天地浑白的“白化天”,体态优美的“游泳冠军”威德尔海豹、数量最多的食蟹海豹,栉风沐雪的内陆队员和紧张有序的吊装作业,还有绚丽的极光和大尺比例的中国极地科考站等。
“极地冰盖不稳定性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北极海-冰-气相互作用及其天气气候效应”“南大洋环流变化及其全球效应”……众多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不影响非专业观众和青少年观展。实物陈列讲解、科演示、视觉冲击影像等将呈现一场入眼入心的科普盛宴。
一艘艘南渡北归的功勋船舶,一件件来自极地的珍贵样品,一页页映照科考队员勇敢坚毅的泛黄日记……公众可以在2024中国海博会、在深圳近距离感受中国极地科考取得的重大成就。
功勋船“向阳红10”号,中国自主建造的大型远洋综合科学考察船,1984年执行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然而,“向阳红10”号船并非破冰船,在当时装备和物资较为落后的情况下,科考队员们顶住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完成了首次“探险式”远征,不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
“雪龙”号,中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1994年首航南极,截至2024年6月已完成26次南极、9次北极科考。“雪龙2”号,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参展2019中国海博会及举行公众开放活动,并从深圳始发首航南极。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科考综合保障能力也全面提升,极地科考事业由此迈入“双龙探极”新时代。
冰路卫星(BNU-1),我国首颗极地遥感观测小卫星,2019年9月发射入轨以来已完成3次南极和3次北极格陵兰岛全覆盖观测任务。“极鹰II型”无人机,配备我国自研第二代极地固定翼无人机遥感系统,南极成功首飞。西风带环境观测浮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端环境海洋水文气象参数长期实时观测装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成功研发并布放该类浮标的国家。众多自主可控的国产替代设备竞相涌现,并在极地极端环境得到成功检验,展现了我国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和信心。
伴随一大批科考利器“神兵”辈出,极地海洋学、冰川学、生物学、气象学、地质学等多学科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珍贵的展品中,晶莹剔透的冰芯取自我国南极昆仑站冰盖/冰川,携带有丰富的气温、降水、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大气化学成分等高分辨率信息,可用于古气候环境重建及变化机制研究,被誉为“无字的环境密码档案”。黑色、棕色、灰白等颜色各异的南极陨石,蕴藏着亿万年前宇宙的奥秘,而自1998年首次在南极内陆冰盖格罗夫山地区发现陨石聚集区以来,7次科考成果丰硕,令我国陨石拥有量跃居世界第三。
南极是风极、寒极、冰雪极,自然环境极端恶劣,每一步征程充满艰辛挑战。辉煌成就背后,离不开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展览以图片、视频、日记实物等形式,真实呈现了中国考察队员在极地的工作生活状态,面对西风带惊涛骇浪时镇定自若、恪尽职守,面对冰裂隙时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在漫漫极夜和狂风暴雪中与孤独为伴。
回首40年冰路征程:从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港启航远赴南极洲建站并进行科学考察;到迄今已组织开展40次南极考察、13次北冰洋考察、20次北极黄河站年度考察以及多个年度的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考察,全国400余家单位近万人参加极地考察;再到建立南极长城、中山、昆仑、泰山和最新的秦岭站,在北极建立黄河站和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我国已形成“两船七站一基地”的极地考察格局。极地考察空间持续拓展,科学认知水平显著提升,资源开发利用稳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策展方负责人表示,期待更多的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走进展览,在震撼、感动、启发中完成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洗礼、自然科普教育和海洋文化浸润,汲取历史力量、坚定砥砺前行,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